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2月24日起召開,據報道指,備受關注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將進行二次審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草案二次審議在初次審議基礎上充分吸納社會各方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的意見,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體現了國家對民營經濟問題的審慎態度和高度重視。


據香港中通社記者黎金良報道,余凌曲24日對香港中通社表示,制定法律一般需要經過三次審議,草案二次審議意味著離法律正式出台和實施更進一步。
新華社稱,草案二審稿進一步充實完善法治保障相關內容;增加相關規定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
去年12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由中國國務院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初次審議。據悉,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共9章78條,主要包括總體要求、公平競爭、投融資環境、科技創新、規範引導、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等八個方面。
余凌曲認為,民營經濟促進法重在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堵點、痛點問題,比如民營企業往往在投融資、政府採購、享受稅收優惠等方面面臨「所有制歧視」問題,民營經濟促進法在宏觀層面明確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在微觀層面消除政策的模糊空間,確保民企與國企在方方面面全部適用同一標準,共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
從上周北京舉行的高規格民營企業座談會到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都看到不少科創元素。在人工智能(AI)大潮下,民營企業又能擔任怎樣的角色?
余凌曲認為,民營企業的優勢不在規模,而在決策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高度適應性。科技創新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和更高的經營效率,是民營企業應對市場競爭、提升經營效率的必然路徑。目前中國民營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例如深圳90%的發明專利都出自企業。AI大潮下,民營企業仍然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主角,成為中國AI領域技術突破、資源整合與生態構建的積極推動者。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辦公室的說法,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民營經濟法治保障,作為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正當其時。